岳屏动态

浴血47天:衡阳保卫战中的16岁报务员

加入时间:2010/10/31 17:57:38 | 访问量:5041|来源:


      14岁的电报班学员

      卢庆贻被分配至第十军军部通讯营无线电班,任少尉报务员。

      1928年1月,卢庆贻在长沙登隆街出生。

      由于父亲长期在外谋生,出生之后的卢庆贻和母亲,一直与祖父母住在一起,依靠祖父做小生意维持家计。当卢庆贻长到八岁的时候,母亲改嫁回到姜畲镇老家。卢庆贻便与祖父相依为命。

      1938年11月13日,长沙文夕大火后,卢庆贻的家也在这场旷世大火中化为灰烬。无奈之下,祖孙一起回到姜畲镇生活,他入读当地的新群小学。

      1940年,祖父去世。成为孤儿的卢庆贻勉强继续读了一年书,坚持到1941年。(法制周报新闻热线:0731-84802117)已经没有了生活来源的卢庆贻,在乡人的引导下,决定参军谋生。当时仅有14岁的他来到长沙,报考第十军驻长沙的无线电速成班。

      “那个无线电速成班,主要是招收初中肄业的学生,但有一个条件很苛刻,那就是必须懂英语。”卢庆贻说,“我去报名的时候,连高小都没有毕业,又没有学过英语,但我有一个优势是别人没有的,所以他们就录取了我。”

      卢庆贻说的这个优势,是他在离开学校来到长沙的一段时间里,曾经多次去在航空司令部工作的姑父工作的地方玩耍,“我在他那里住了一段时间。当时,他那里有一个电台,有空姑父就带我去,跟着学了一些收发报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。”

      卢庆贻的这一经历,主考官听说后非常高兴,当即就将他收录进培训班学习。他也由此成为培训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。时为1941年6月。

      在今长沙荷花池兑泽中学旧址,卢庆贻度过了为期半年的紧张学习生活。除了学习报务知识外,14岁的卢庆贻还要参加一些军事训练,这种经历为他以后在衡阳会战及其后的死里逃生,帮上了大忙。

      结束在长沙的速成班训练,卢庆贻被分配至第十军军部通讯营无线电班,任少尉报务员。

      1942年冬天,卢庆贻随部队一起驻防衡山,后调到衡阳留守处,继续从事报务工作。

      1943年11月,常德会战爆发,驻防衡山的部队驰援常德,由于卢庆贻是非战斗序列人员,没有随同部队前往常德,仍坚守在衡山的电台,与友军保持通讯联系。常德会战结束后,部队再次回到衡山整训,卢庆贻仍在这里的电台工作。

      47天的历史记忆

      卢庆贻在发出电报的三天后,从重庆出版的大公报上读到了方先觉军长的“最后一电”。

      1944年6月1日,驻防在衡阳外围的部队逐步调入衡阳城,参加衡阳保卫战。

 c     “根据当时的部署,上头估计最多一两个星期就能结束战事,所以只备了两个星期的粮食和弹药,但没有想到,战斗一直打了47天。”66年后,已经年迈的卢庆贻老人,仍能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每一个日子。身体尚算硬朗的老人,坐在自己几十平方米的地坪中,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稻浪,向《法制周报》记者清晰地讲述着当年的一切。

      “衡阳会战打响以后,刚开始,我们的电台还需要与在城外的友军取得联系,但到了后来,友军全部入城以后,我们就只需与设在芷江的空军基地和重庆方面联系了。”卢庆贻等人奉命进入衡阳后,担负着军部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工作。电台共有四个报务员,每6小时一个班,24小时轮流值班。

      由于衡阳的电台功率较小,与重庆方面的联络并不顺畅,最后便只能通过芷江空军基地中转与重庆的联系,“我们要向重庆方面汇报,只能先将电报发到芷江,再由芷江转重庆;重庆方面过来的指示,也要通过芷江中转。”卢庆贻说,经芷江发往重庆的电报,每天定时四次,主要是汇报每天的战事、伤亡情况以及所需要的军备物资等等,但具体电报内容,发报员是无法了解的。2010-10-26 来源: 红网 (长沙)

第  1  2